校友會專區史欽泰史泰欽先生,民國三十五年生於台灣省高雄縣,自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負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讀,民國六十五年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旋即返國服務於工業技術研究院。迄今近二十年間,歷任工研院電子所之工程師、中心主任、副所長、所長,之後於民國七十八年調升為工研院副院長,民國八十三年以其豐富的管理經驗及科技研發優越之表現,再度獲升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其致力於我國產業科技的提升,主持工業技術研發及建立我國電子資訊產業體系,卓具貢獻。 史欽泰先生除對我國半導體產業及電子資訊工業的整體產業發展有顯著之貢獻外,對高科技研發的管理尤有心得。 史欽泰先生積極參與及推動我國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近二十載,協助建立了我國積體電路(IC)整體產業體系。在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歷程中,從引進技術、推動人才培育、籌劃技術轉移產業,建立本土化技術,到技術生根國內,扮演著辛勤耕耘者角色,一步一步的構建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整體發展體系,使我國積體電路製程及設計技術從民國六十五年自美國引進的七微米製程及設計技術,演進至目前的0.5微米、8吋晶圓量產技術能力,促使積體電路產業從引進國外技術到落實為本土生根技術,而成為台灣重要的高科技產業之一。並先後協助成立了「聯華電子」、「台灣光罩」、「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及「世界先進半導體」等衍生公司,使我國創造了一個由「無」到「有」,且具完整基磐架構體系的積體電路產業。如今我國的積體電路產業已是一個擁有一百多家相關公司之蓬勃產業,在民國八十三年,我國的積體電路整體產業之產值已達新台幣1,350億元,成為世界第四大積體電路生產國,也由於有八吋晶圓次微米製程技術,帶動了三千多億新台幣投資八吋IC廠之計畫,提升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技術水準與產值。 另外,史欽泰先生對我國資訊產業的貢獻亦是有目共睹,他促成電子所在民國七十二年成功的研發出IBM PC相容品所必要的BIOS軟體,協助企業突破個人電腦之智慧財產權限制,使我國產品可及時順利銷往美國。更陸續於民國七十四年開發出PC.AT.386.AT等產品。並推動電腦工作站聯盟,使我國的資訊產品技術與國際大廠之差距逐漸接近,達到與世界市場同步及互動地位。史先生並督導建立多項通訊、視訊方面的技術,如伺服器、多媒體資料庫管理系統等,為我國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的技術發展奠定基礎。 國內所需要的關鍵性零組件大部份仰賴進口,為改善這種現象,民國八十一年,工研院接受政府委託,開發關鍵性零組件及產品技術,以建立自主能力及強化產業競爭力。期望在最短期間內取得技術投資生產、替代進口、改善工業結構以發展高科技新興產業。如今工研院承辦之三十七項關鍵性零組件的研發項目已陸續完成,有多項產品亦已量產。這項重要的發展計畫即是史欽泰先生負責規劃及推動,領導工研院同仁一起完成的。 自民國七十五年來,史欽泰先生擔任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監事近十年,對提升我國電機電子產業水準有莫大助益。也由於對產業公會的投入、奉獻,使他深入瞭解產業公會在我國各行各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他帶領工研院加強與產業公會、學會的關係,建立與業界的溝通管道及互動關係,對提升產業界研發技術水準有重大貢獻。由於史先生對提升台灣高科技工業卓越的技術領導能力受到肯定,於民國八十一年榮獲IEEE所頒發的Fellow榮譽。另於民國八十二年至八十三年間擔任了二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正值電機學會成立一甲子,為迎接這個重要的里程碑,特別以光碟、電子書及錄影帶製作六十週年紀念專輯,而以光碟記錄完成學會歷史性回顧記錄為首創之舉,並創刊了電機工程學會第一本英文的工程論文學刊。該會並獲內政部頒發之「八十三年度全國性社會團體績優獎」。 自史欽泰先生升任工研院院長以來,即以「專精」、「務實」的經營理念,帶著工研人協助我國產業升級與轉型。工研院在他的領導下,與我國產業界之關係更為密切,提供給業界更多產業所需的技術、資訊,使研發效益更切合產業界之要求。除此之外,工研院亦加強與世界各知名研究機構合作交流關係,如AT&T的專利交互授權,使工研院漸漸成為國際知名之研究機構,對提升我國產業技術水準及科技工業之形象有莫大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