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會專區張俊彥發佈日期【0000-00-00】|發佈單位【】
一、個人介紹
(一)出生:民國26年10月12日
(二)籍貫:台灣省台南市
(三)學歷:
(1)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1960年)
(2)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1962年)
(3)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博士(1970年)
(四)經歷:
(1)國立交通大學教授兼研發長(1987~1990)
(2)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院長(1990~1994)
(3)首創電機資訊學院,並任首任院長(1994~1995)
(4)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主任(1990~1996)
(5)電子資訊中心主任(1996~1998)
(五)現任:
(1)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2)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顧問
(3)財團法人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二、傑出成就與貢獻
(一)教學方面:
從一九六O年起,張學長就致力於研究及教學工作,先後曾於台大、清大、成大及交大任教,並擔任五十位博士及三百多位碩士之論文導師。在擔任交通大學工學院院長期間,籌設國內第一所電機資訊學院,多年來對於提昇我國學術地位有卓越成就。現今交通大學在IEEE及EDL及Trans.ED等科技專業期刊上發表之論文,已成為全球各大學之冠,在軟體系統方面亦列入前十名,而畢業學生也有多人主持國內外高科技產業,如宏碁、Leo、台積電、聯華電子、華邦、茂矽、Arrow-point Trans-media、E-CAD/Cadence、Micc、Avanti等,對電子工業影響及建樹甚鉅。
(二)行政方面:
張學長除了致力於教學與研究外,並兼任重要學術行政工作,於擔任各單位主管期間,對於該單位的發展均有重要之建樹與貢獻,績效卓著。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其治校理念為:各科系間互相輝映平衡發展,並加強基礎學科;建立高效率大學的基礎架構;推動與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合作;設立各科講座,敦聘國際及大師主持,建立高度學術的、講究義理的校園文化。
(三)研究方面:
張學長現在國立交通大學校長,獻身於半導體電子之研究逾四十年,不僅成為世界級電子元件及材料學家,其前瞻性之領導國內半導體教研工作,對國內電子科技工業之提昇與發展又有重大貢獻,因此榮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為國內唯一人選。其重要事蹟分列如下:
(1)自一九六O年起研究半導體,一九六三年起指導學生,並於一九六四年建立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培養我國電子與資訊人才,畢業生成為我國電子與資訊產業中堅(產值逾兆元)。
(2)與張瑞夫、郭雙發先生創辦首座半導體中心於交大(1964.8~),為亞洲此項尖端先進矽平面技術之先鋒。
(3)在我國電子學術推動領域,均為先導者:如首先研發矽電晶體(1964),積體電路(1966),砷化 (1970),非晶矽(1978),均創我國先導之任務。
(4)首創以Triethylgallium為低壓金屬有機化學器相磊晶(LPMOCDV)之三族源(Group III Source)----最低碳含量及極佳之晶質,為現今研製光電及高速元件之重要方法。
(5)發明以鋅來使Si-SiO2表面安定化;建立金屬與半導體接觸阻率-為ULSI接觸點歐姆2FG.(Ohmic contac)之關鍵論文。
(6)建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家毫微米實驗室」為世界重要Lab.之一。
(7)IEEE Fellow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Semiconductor Device Development and to Education”,國際電化學會、日本固態元件及材料國際會議國際諮詢委員,IEEE論文審查委員,World Who’s Who,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y of American Electromagnetics.
(8)國科會微電子-光學學門規劃召集人,負責推動全國相關科技發展事宜。
(9)任教育部學審會工科常務委員,及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組評審委員。
(10)於民國89年因其在學術上卓越之貢獻延攬為無給職國策顧問;並於89年7月1日擔任財團法人中華航空事業發糧金會董事長,為我國航空發展盡一分心力。
(四)學術獎勵方面:
(1)美國國家工程海外院士(Nationnal Academy of Enginering)
(2)教育部國家講座(1997~2000)
(3)中研院院士(1996.7~)
(4)教育部工科學術獎(1987.12)
(5)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81.8)
(6)潘文淵研究傑出獎(1997.6)
(7)傑出人才基金會講座(1995~1998)
(8)候金堆基金會材料科學學術榮譽獎(1993.2)
(9)中華教育基金會傑出學者國際講學講座(1990~1992)
(10)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IEEE,1988.1~)
(11)中山學術獎(1971.7)
(12)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1998)
(13)IEEE第三千禧獎章(IEEE third millennium medal)
|